次要切中时下的社会
以前每年春晚都会贡献一些年度热词,“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”、“要啥自行车”、“不差钱”……现在春晚基本是网络热词大杂烩,不忍直视。 01 羊群不在一个地方吃草了 资讯世界就像一片大草原,在传统广告时代,中心化媒体如央视就是拥有鲜草的大牧场,人们就像乖顺的羊群,挤在一个地方吃草。 如果广告语能有点儿洞察,能无缝接入羊群的各种生活场景,再对大牧场投放巨量饲料,很容易就成为流行语,一夜之间就咩咩地传开了。 互联网来了,大牧场被各种APP瓜分成奇形怪状的小牧场,羊群被放养在不同的APP里,每只羊都有自己爱去的牧场,偶尔也会窜到别的牧场吃点不一样的草,但大部分时候还是和同伴呆在自己熟悉的牧场里。 还有些羊不爱去牧场,只吃原生态的野草,或者干脆自己种草。 这种情况下,广告要创造一句流行语,首先必定要有一个惊人的预算,打透各种线上APP和线下场景,其情绪,最后还要一点点运气,一般品牌是吃不消的,而且也没必要。飞鹤的“更适合中国宝宝的体质”,七八年前就开始打了,现在才火了,但在火之前并 台湾电话号码资料 不影响企业经营的成功。 02 广告做得太完美了 现在广告公司的作业模式,从4A到创意热店,与20年前的作业模式并无大区别,阿康文案美术搭档,找reference,想idea,定concept,交付的重头依然是“广告语+KV+TVC”。 这样的一套交付物,精美无比,品质在线,符合品牌调性,甲方也买单。 唯一的问题是太完美了,太广告了,包括那些披着故事外衣的TVC也是。 太完美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,也很难流行起来。 忘了在哪里看到一段,大意是,美国人做东西十分粗糙,但往往都有颠覆性的创造力,谷歌苹果特斯拉,都有划时代的产品,细节做成屎也没关系。日本人做东西很精细,但几乎做不出颠覆性的产品,只能不断在细节上下功夫,丰田“精益管理”模式所向无敌。 创新的东西都是有一种粗砺感的,没有套路,顾不上细节。
https://zh-cn.aeroleads.me/wp-content/uploads/2023/10/Chince-img.jpg
近年来,广告公司之外的一些创意机构,如媒体、甲方in house的创意小组,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,像GQ、网易云音乐、江小白等做了不少精彩的案例,没广告公司的那种完美品质感,但很有生命力。 风靡网络的流行语几乎全由网红、网络作者贡献,反而入侵了广告人的日常用语。 03品牌的成功并不一定需要流行语 以前那些人气品牌,大多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,甚至成为流行语。
頁:
[1]